深圳这家民间记忆馆,藏着城市的 “前世今生”
深圳,这座中国乃至全球最年轻的城市,在飞速发展的同时,也在不断寻找自身的历史坐标。城市是否需要记忆?答案毋庸置疑。官方档案馆与博物馆承担着记录与传承的职责,而来自民间的记忆,同样不可或缺。
深圳,这座中国乃至全球最年轻的城市,在飞速发展的同时,也在不断寻找自身的历史坐标。城市是否需要记忆?答案毋庸置疑。官方档案馆与博物馆承担着记录与传承的职责,而来自民间的记忆,同样不可或缺。
1979年至1984年短短的5年,放在历史的长河里,也就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。但对深圳来说,它幸运地捕捉到了历史给予的机会,像一只羽化的蝴蝶,更像一只涅槃重生的凤凰,在激荡、犹疑、痛楚和欢欣中获得了崭新的生命——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,短短5年引发的变迁,超过了以往
深圳的方言版图,是一部浓缩的移民史。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地带,自古以来就是多方言并存地区。据《宝安县志》载:1979年深圳建市前(宝安县)的统计客家人占总人口56%,广府人占42%,潮闽人占2%左右。如今留存的主要方言有:本地话(属于粤语,也称“围头话”
真正让这片土地有 “行政身份”,要等到东晋咸和六年(331年),这一年,朝廷设宝安县,其管辖涵盖现在的深圳、香港、东莞等地区,深圳地区就此开启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后的县级建制历史。
刘松暖,1945年生,广东东莞人。1964年从广东惠阳卫校毕业后分配到河源县工作,先后在基层卫生院任医生,县卫生局担任干事、股长。1982年调到宝安县卫生局工作,先后任县卫生局业务股长、副局长兼防疫站站长、卫生局局长。1992年,宝安县撤县建区后任宝安区卫生局
今天咱就唠唠这名字咋来的——“深圳”,听着挺高大上,结果一查,好家伙,原来是个“深水沟”!更绝的是,它祖上还叫宝安县,这名字可比深圳霸气多了,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段历史!